首页 |
|
“双碳”知识 |
||
|
||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第一次被提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现将有关知识点汇编共享。 1.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2.碳达峰、碳中和背景和意义? 背景: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意义: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覆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门,涉及生产和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制定科学的行动方案,有助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3.碳达峰和碳中和有什么关系? 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置条件,只有实现碳达峰,才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水平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间和难度:达峰时间越早,实现碳中和的压力越小;峰值越高,实现碳中和所要求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模式转变的速度就要越快、难度就越大。碳达峰是手段,碳中和是最终目的。碳达峰时间与峰值水平应在碳中和愿景约束下确定。峰值水平越低,减排成本和减排难度就越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越长,减排压力就会越小。 4.除了碳达峰、碳中和,这些“带碳”名词也值得了解: 碳交易:碳交易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在《京都协议书》要求减排的6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在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而具备了商品属性。 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 5.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方面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衣: (1)选购天然棉、麻等自然材质(有机性)的衣服。 (2)按照需求购买衣服,减少购买频率。 (3)按照衣标洗涤衣服,延长衣物使用寿命。 (4)做好旧衣物回收,不随意丢弃。 食: (1)少点外卖,选择在家烹煮食物。 (2)外出点餐不铺张浪费,践行光盘行动。 (3)外出自带水杯,打包自带餐盒。 (4)在外就餐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住: (1)家庭垃圾分类投放,不随意丢弃。 (2)选择绿植布置家居,不过度装潢,以简洁、天然为主。 (3)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 (4)购买家用电器选择一级能效的,既环保还省电。 行: (1)低楼层住户尽量选择走楼梯,少搭乘电梯,既锻炼身体,还节能低碳。 (2)外出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近处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减少私家车使用次数。 (3)建议购车时选择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还省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