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商务局赴天津考察学习境外经贸合作区 |
||
|
||
根据义乌市委、市政府大力解放思想,强化改革创新,实施转型发展总体要求,为了加快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建设,学习先进,查找不足,8月底,商务局副局长丁小娟带领外经科、行管科、信息调研科业务骨干,赴天津学习考察。考察期间听取了天津市商务委的经验介绍,考察了和平区、河东区、南开区等下属区,以及北方国际集团等“走出去”重点企业。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介绍
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由商务部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二批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主体为埃及泰达公司,注册资本8000万美元,其中中方持股80%,埃方持股20%。在经历了2011年的埃及1.25革命和2013年的埃及政变后,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依旧呈现出了稳步推进、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并成为我国目前发展的最好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
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一个以工业项目为主,涵盖加工制造、物流、保税、技术开发、商贸和现代服务等主要产业、融合功能区为一体的国际化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截至2012年底,入驻企业34家,提供就业岗位一千余个,协议投资额近5.24亿美元,吸引投资额占中资企业在埃及投资的近80%,实现产值1.5亿美元;配套服务机构15家,包括银行、广告公司、保险公司、旅游公司等。2013年6月,新增6平方公里拓展区,预计开发建设总投资约5亿美元,最终将有150至180家企业入区,吸引投资20亿美元,提供超过4万个就业机会。目前,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已初步形成了石油装备产业园区、高低压电器产业园区、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和新型建材产业园区,依靠产业集群,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初现端倪。
合作区所在国埃及,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世界贸易市场的中枢,可以非常方便地与欧亚非国家开展经贸活动,产品直接面对全球15亿消费客户。与中国关系友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同时埃及拥有非常优厚的对外贸易条件,埃及政府鼓励国内企业扩大出口,对本地产品出口免征生产环节销售税,对企业为生产出口产品而进口的原材辅料、零部件、半成品,海关缓征关税,办理出口核销;同时还与欧盟签订了《合作伙伴国协议》、与东南部非洲签订了《东南非共同市场协议》、与美国签订了《合格工业区协议》、与土耳其签订了《自由贸易区协议》等,这就意味着进入合作区的企业可以享受关税、出口配额等相关优惠政策。
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在经历了“十年萌芽、三年发芽”的过程中,得到了我国历届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朱镕基、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在合作区建成和发展的关键节点上都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各级政府也给予了合作区许多务实性的扶持,如:中央颁布了《境外经贸合作区资金管理办法》、《境外经贸合作区确认、考核暂行办法》,出台了包括资金、保险、货物通关以及与合作区所在国相关事物协调等方面的支持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8条政策举措;天津市政府发布了《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投资项目资助试行办法》,对天津市入区企业给予财政资助。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支持,为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市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现状
目前,我市共有60家企业“走出去”,投资境外项目83个,投资国别(地区)23个,总投资额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1.8亿美元。相对于其他县市,我市企业“走出去”在数量和总量上有些成绩,但是作为一个以商贸业为发展主导的城市,我市企业“走出去”的形式80%以上为设立贸易公司或办事处,企业规模小、融资难、人才缺乏、信息渠道少、抗风险能力差、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弱。
一直以来,义乌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我市企业“走出去”工作,于2010年着手“中国义乌(坦桑尼亚)经贸合作区项目”的建设,希望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我市企业通过集群和抱团方式“走出去”提供平台,帮助企业有效地绕过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为企业消化过剩产能、缓解成本上升压力、获取先进技术、促进产业集群等提供有效渠道。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由于坦桑尼亚基础配套落后、体制文化差异大、投资主体泛非公司缺乏“走出去”经验和人才缺乏等原因,中国义乌(坦桑尼亚)经贸合作区项目无法顺利开展。
三、我市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议
1、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因此应鼓励我市国资、恒大、交发等国有企业作为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投资主体,发挥这些企业资金实力雄厚、信息渠道广、融资能力强等优势,组织和引导我市民营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2、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境外投资主体应以我市企业与东道国企业合资为宜,形成双方“利益捆绑”机制。这种合作方式既可以壮大我市企业承办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资金实力、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又可以和东道国共同承担经营风险,实现互利共赢。
3、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区位选择、定位和规划上,企业应在政府的指导下,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充分考虑东道国的国情和需求,如东道国的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社会文化、人口因素、自然资源拥有情况和开发程度、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周边辐射力度、市场竞争程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结合我市企业的产品、技术、管理、人才优势和国际商务经验,以及可能拥有的国内潜在招商资源,在合作区项目确实具有充分收益性的情况下实施“走出去”。
4、政府和企业应通过媒体、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共同为境外经贸合作区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重点推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区位、政策、环境和服务优势,突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构筑,选择优势企业入园,形成海外产 font-size: 14pt">。
5、通过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规范园区企业准入和淘汰机制、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等,提高合企业盈利能力,促进合作区可持续发展。
6、通过使用本土员工、参与社会公益等方式,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从而得到东道国对合作区的高度重视和长期支持。
7、通过建立宏观局势和东道国局势长期研究机制、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和所在国领事馆的联系、开展危机公关等方式,建立风险规避机制,维护合作区企业的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周欣 (义乌市商务局供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