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商务局赴宁波、海宁学习进口市场建设的考察报告 |
||
|
||
近期,根据市领导要求,我局组织改革办、海关、国检、商城集团赴宁波、海宁学习考察进口市场培育情况以及扶持进口市场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考察期间,先后走访了宁波市外经贸局、宁波保税区经济发展局、宁波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海宁市商务局、海宁中国进口食品城有限公司等。通过考察走访,大家感觉到各地对进口市场培育非常重视,进口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我市加大进口市场培育力度十分必要。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1.宁波依托临港区位和保税区功能政策集聚了大量的市场资源。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宁波-舟山港是深水良港,货位吞吐量全球第一,2012年宁波完成口岸进出口额1976亿美元,其中进口。1992年11月设立的宁波保税区,现拥有保税仓储面积90万平方米,临港保税物流服务体系完备。入驻企业可利用具有临港区位和保税优势的仓储物流设施,开展商品进出口、转口贸易等业务,形成“前店后仓”经营模式。在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类型中,保税区的功能政策设置和业务运作是最适宜发展进口贸易的国家级开放功能平台。大量进出口企业集聚和大量进出口货物中转交易集散,使宁波成为进口货物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近年来该区积极培育进口商品市场,已经成为全省进口贸易发展排头兵和主阵地。2012年交易额实现1250亿元,集聚了会员企业1000多家,成为长三角重要的进口大宗商品和消费品集散分拨中心,进口贸易渠道资源丰富,大量进口贸易商集聚。
2.宁波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了进口发展资源的整合。2012年12月27日,国家批准宁波保税区成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为此,宁波形成了示范区创建的总体方案。提出到2015年,保税区实现进口贸易额超过200亿美元,占宁波市的比重从2010年的27.5%提高到35%,进口、出口贸易比达到3:1;全区商品销售总额突破3200亿元,年均增长20%;进口专业市场现货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5%。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任务。提升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口岸通过模式改革,清理进口环节不合理限制与措施,降低进口环节交易成本;开展“预审价、预归类”、集中报关、集中分送、“预归类、预检验”及“直通放行”等监管模式创新,开发“大通关”信息平台,深化区港联动,提高口岸通过效率。构建进口贸易市场平台,建设了大宗资源性商品市场和生活消费品市场。前者重点推进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煤炭船舶等市场;后者重点推进以葡萄酒、食用油、奶制品等为主要品种的进口食品市场,拓展进口钟表、化妆品、奢侈品、医疗器械、电子产品等高端消费市场。另外,示范区在创建电子商务模式、完善商贸物流服务、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如争创了全国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规划建设物流配送仓储100万平方米等。
3.海宁依托杭平申线航道建设海宁港打造中国进口食品城。基于杭平申线航道改造工程的建设(预计2016年底前完工),海宁拥有了具有口岸功能的外贸公用码头,工程建成后,1000吨级船舶能顺利通航,实现海河联运最理想的方式“海河直达”。依托这一优势资源,年集装箱吞吐能力30万标箱的海宁港(海宁进口食品城)正在建设。海宁中国进口食品城占地面积约511亩,规划有市场交易区、保税仓储区、码头作业区、海关国检区、商务服务区等五大全方位配套服务区域,集异域文化体验、产品展示、码头装卸、入境查验、保税仓储、快速通关、市场交易、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其中12万平方米交易市场区域将对包括酒类、饮料、粮油、乳制品、调味品、保健品、休闲食品和厨具器皿在内的八大品种门类进行统一的业态布局和批发销售。
4.海宁中国食品城是一站式体验休闲直销平台。根据规划,建成后的海宁中国食品城将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各种形式的食品展示和消费体验活动,更计划在长三角地区计划开设50家中国进口食品体验连锁店,零距离直面全国各地消费者。同时在建设的食品城,配备了多种主题欧式风情建筑,全面引入众多世界著名品牌食品,满足消费者休闲购物的需求,建成后,将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根据考察情况,我们感觉到两地政府对进口市场培育都非常重视,特别是宁波外经贸局还专门成立了进口处,负责进口的促进工作。培育进口市场的定位非常清晰,海宁明确定位江浙沪进口食品销售中心,宁波也定位近期以进口食品为主,长期目标以食品、消费品为主,努力培育全国最大的进口商品市场。进口市场政策促进体系完整,如宁波对进口企业在金融、出口信保、展会、进口额等方面有完整的补助政策。两地发展进口的配套设施齐全,如有保税区、港口等。
二、我市进口市场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在2008年10月,义乌进口商品馆就已经开门营业,规划有10万平方米,共有商位370余个,目前已入驻主体158户,安排商位247个,经营食品·保健品、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珠宝饰品·工艺品、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及其它进口商品五大类,83个国家和地区的4.5万余种的商品。产品包括日常用品、工艺品、化妆品、食品(含红酒)、服装、小五金、家用电器、鞋帽、纺织品、运动健身器材等。但时至今日,市场整体经营尚处于前期培育阶段,发展速度还不够快,进口市场品牌效应远未形成。市场人气不旺,显得有些冷清。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我市进口市场定位含糊,没有整体的发展规划。?发展进口市场无不表示出高度的重视。但对于义乌进口市场发展到底朝哪个方向走?我们该如何借力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发展进口市场?我们的比较优势在哪里?等等诸如此类问题,还缺乏清晰的战略思考与系统研究,导致我市进口市场发展缺乏长期的整体规划,不利于进口市场发展现有先发优势地位的巩固。
2.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于进口市场发展的需要。没有港口的先天不足很难弥补。我市属于内陆地区,不靠海,没有港口,先天功能的不足很难弥补。已有的保税仓库硬件设施还无法达到一些进口商品的保存要求,亟待改造提升;另外,从功能上而言,义乌的保税仓库无法实现“分批提货,集中报关”要求,即不能分批次提出货物,仅在最后一批货物提出时进行申报并缴纳税款,而是每次提货都要报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营户的工作量,也加重了他们的资金负担。
3.有效的进口促进体系尚未建立,没有形成进口的政策洼地。目前,宁波、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扶持、奖励政策,大力培育本地进口市场发展。经营户希望政府在仓储、税收、进口商品销售、金融等方面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以培育初具规模的进口市场。
4.进口监管便利化优势不够突出,尚存不少体制性障碍。义乌海关是内陆海关,商品进口只能口岸商检,仅A类企业可在义乌海关直接报关,其他需要转关,通关速度慢,会增加港口场地费、置箱费等。商品流动依赖宁波、上海等地海关,手续繁杂,时间周期长,降低了效益。部分商品进口转检困难重重。邮政、空运商品进口通关由于缺乏相关业务权限,便利化大打折扣。目前义乌本地还无法开展相关业务,需到杭州萧山排队通关,耗时长,延误商机。
5.以个体经营为特征的市场经营模式与国际贸易,特别是进口贸易的要求极不相称。外贸经营必须是公司化,外贸主体必须是有进出口权的经营主体。长期停留在个体经营的层次上,无法培育出商业巨人,也不可能产生外贸巨人。只能简单的从事进口商品代理销售和出口商品供应等业务,过分依赖外贸中介,影响经营者外贸业务能力的提高,造成供需信息脱节,容易产生外贸纠纷。进口商品馆鲜见直接来自境外的经营主体和商品,摊主多数不是直接从国外采购和进口商品,而是主要从事进口商品的区域代理、二级代理经营,不与境外市场直接发生贸易关系,世界各地小商品很难直接进口到义乌经营。大部分经营主体既非公司,更非外贸主体,无贸易基础和市场运作经验,缺乏进出口、产品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三、工作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对进口市场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与战略谋划。市政府要建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海关、检验检疫、商务局、国税、外管等部门为组成成员的进口贸易促进机构,加大对进口贸易促进力度,并建立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重点解决进口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难点,形成合力推进进口贸易发展的良好局面。邀请外部权威机构对义乌进口市场发展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明晰义乌进口市场发展战略定位。提出我市进口市场的长期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实现途径等方面的建议。为我市进口经营主体选择合适的商品开展进口业务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我市进口经营主体建立和发展高效、完善的国内下游销售网络提供帮助和支持。力争通过五年的培育发展,到“十二五”末,义乌市场成为我国重要的境外日用消费品集散地、国际重要的日用消费品和国际生产资料进出口双向交易平台,初步建成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2.借力“改革试点”,为进口市场发展创设良好的硬件条件。一是完善保税仓库设施。完善现有保税仓库硬件设施,考虑各种商品的特殊情况,对义乌现有保税仓库升级扩容。研究推动保税仓库“分批出库,集中申报“的通关模式,充分发挥保税仓库在进口贸易中的功能和作用;二是借力改革契机,积极争取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利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契机,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努力获得通关、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进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研究探索并将进口馆发展为保税展区的可行性,以更好地展示进口商品馆的独特面貌;三是争取设立国际邮件处理中心,满足进口商品快速入境的需要。加强与上海港、宁波港、铁路部门的战略合作及联合机制,提升海关、检验检疫、外贸行业的服务功能,积极为进口贸易提供通关便利。
3.加大政策扶持,提升进口市场整体经营水平。一是优化进口市场招商政策。要加大招商引商力度,尤其要借助义乌改革试点,积极将进口市场展贸平台的招商推介活动与国家大型活动结合起来,吸纳一批掌握境外货源的进口主体及一级代理商入驻进口商品馆,不断完善进口馆的软硬件设施,增强平台的全球展销功能;二是鼓励引导市场经营主体实行公内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转型为公司化组织形态的,按照相关政策给予奖励;三是加大进口贸易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广大进口贸易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努力把义乌打造成进口贸易主体最丰富,主体发展最有活力的进口市场;四是支持进口主体积极拓展经营业态,铺设进口商品国内销售网络。鼓励引导开展进口贸易的本市外贸流通企业通过发展代理商、开设直营店或加盟店、开展网上销售等方式拓展贸易网络。 (义乌市商务局供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