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
||
|
||
今初以来,绍兴市商务局紧紧围绕市委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工作目标,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为工作主线,着力健全城乡商品流通网络,夯实农村商贸体系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流通市场秩序,不断推进我市农村商贸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村商贸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果 1、农村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今年上半年,我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2亿元,同比增长17.1%,增幅居全省第五。其中,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3.7亿元,同比增长16.1%,乡村消费不断加快。 2、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成效明显。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建设农家店2986家,覆盖全市98个乡镇和2084个行政村,行政村覆盖率达93.7%。完成乡镇连锁店151家,乡镇覆盖率达100%。 3、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进展加快。市区自2008年7月至今的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先后有10家农贸市场完成标准化升级改造。各县市区升级改造进展顺利,全市完成标准化升级改造农贸市场数多大30多家,带动了新一代农贸市场的整体提升。 4、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有序推进。目前我市已设立家电下乡产品销售网点503个,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总共消费家电类产品433563台,其中享受“家电下乡”补贴的有427488台,补贴率达98.6%;总补贴金额近1.3亿元。目前全市共注册家电“以旧换新”网点303个,回收五大类旧电器598190台、销售五类新家电727139台,销售金额突破27亿元,返还消费者补贴近1.9亿元。 5、应急物资储备不断丰富。我市拥有省级生猪储备基地4家,全市共储备活体猪3289吨;食用油企业25家,日常库存553余吨;应急商品数据库企业94家,日常库存5885吨以上。供销超市、世纪华联等大型连锁超市在不断拓展农村市场的同时,高度重视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目前我市大型超市、商场商品充足,品种齐全,可以保障城乡居民十天的市场消费需求。 二、主要工作举措 1.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今年3月,徐明光副市长在全市商贸服务工作会议上针对我市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二是合理布局规划。根据各县区乡镇、行政村、人口数量等基本情况,提出我市2011年的年度目标任务和未来五年工作计划,并写入“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三是严格项目验收,成立了市级验收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商务部《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和《浙江省农村连锁门店升级改造规范》要求,对新建和升级改造农家店进行验收。同时,加强对农家店的监督管理,开展农家店优质服务宣传,提高农家店服务质量。 2、致力规范“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切实加大惠民力度。一是重视氛围营造。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家电下乡”及“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国家及省市政策法规,提高群众知晓度。二是开展联合检查。今年5月,我局会同市财政局、越城区商贸旅游局、财政局等部门对我市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开展联合检查。对销售网点的家电以旧换新电脑销售系统、销售报表、销售历史明细、购买客户资料进行检查,确保工作规范运作、依法经营。二是加强“家电下乡”销售网点监管。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加大对虚假宣传、误导或欺骗消费者、假冒伪劣产??整顿销售网点61家,取消销售网点备案资格89家,切实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净化市场环境,使农民买的安心,用的放心。 3、组织实施“农超对接”试点工作,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安全。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建立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为目标,以“农超对接”为抓手,积极发展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农产品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与自主品牌,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促进农产品“卖难”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2010年,我市连锁超市实现农超订购金额近1亿元,同比增长32%。 4、加强市场运行监测,积极构建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一是着力推进“放心肉”工程。猪肉占CPI的权重不容忽视,再加上其价格波动频繁,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为此,我们积极推进“放心肉”工程,建立市、县两级生猪储备制度,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清理整顿城乡生猪定点屠宰场,推动乡镇生猪定点屠宰场的规范管理和升级改造。2010年度,全市共储备活体3289吨,财政补助113.65万元,确保了我市肉类市场的总体稳定。二是为加强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落实专人负责相关数据的网上催报工作,全面、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加强形势分析及预测预警,及时提供生活必需品市场供求信息和重点流通企业产销衔接,为市场保障市场供应与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