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温州出口东盟新兴市场冷与热 |
||
|
||
借“零关税”发力,温企对东盟贸易、投资持续升温。金融危机重创欧美市场以来,全球投资者将目光转向新兴市场。温州外贸企业也不例外,他们纷纷挺进新兴市场,希望凭借“物美价廉、地域相近”的优势争夺新兴市场订单。
今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踏入“零关税”时代已满周岁。这一年,过得好不好,成效几何?这一波“新兴市场淘金热”中,温企是否找到了憧憬中的广阔前景?
温企热衷角逐新市场
19亿人口、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东盟成为众多企业眼中的“肥肉”。
温企对这个市场前景的分析来得更加实际,因为进军欧美发达市场,温州制造企业缺乏品牌竞争优势,但是对于新兴市场而言,温州轻工产品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且品质有保证,更容易被接受。
就拿鞋业来说,实现零关税后,鞋类品牌进入东盟市场的成本大幅降低,特别是温州企业拥有国内市场多年的品牌运营经验,在东盟市场的品牌推广与销售体系建设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而鞋企已纷纷到东盟建立制造基地,在当地已经逐步进入相对完善的原材料供应渠道及营销渠道,为竞争力提供保证。
近年来,温州的鞋业出口一直依托于欧美市场,金融危机引起欧美经济严重动荡,欧美的订单明显下滑,再加上美元结算的不稳定性,令外贸企业忧心忡忡。不过,得益于新兴市场的崛起,温州外贸企业仍保持稳定发展。虽然欧美市场还是温州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是随着东盟贸易的拓展,可以使温州轻工产品逐渐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去年6月举行的马来西亚中国温州名优产品博览会,或许可以充分证明东盟市场的广泛前景。作为“温州制造”首次集体亮相东盟市场的试探性成果,展会客流量达2万多人次,近5000家专业客商前来洽谈,50多家企业拿到意向订单约1200万美元。
其实,零关税满周岁,掘金才刚开始。国内鞋业市场已趋于饱和,很难大比例扩大市场份额,而欧美市场争夺激烈,出入门槛极高,扩展艰难。而东盟拥有数亿人口,且作为新崛起的区域,本地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市场空间很大。
新市场也会遭受冷遇
不过,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很得意于这个新兴市场。就从马来西亚展会最终的成果数据分析,家电、包装机械、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相关产品普遍在当地市场反映良好,而对印刷、纸业等企业而言,“展会效果差于预期”。
东盟市场带来的挑战在于,如何把握住市场的切入点,寻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对于温州企业更为关键的是,找到自己打开这个市场大门的“钥匙”。
不少企业希望得到政府更多帮助的意愿。 “毕竟一家企业所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众多中小企业更是缺乏信息来源。”已经承接马来西亚一工程设计项目的宣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际宣称,如果政府可以与新兴市场国家共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有助于企业获取可信度高的市场信息。
只有获得更可靠的市场信息,才能够选准经贸合作双赢的切入点。有企业认为政府相关部门服务企业的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尤其是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业务人员的技能培训等方面,还可以从细节上给予企业更多引导和服务。
热与冷引发的新思考
2010年温企进军海外新兴市场的热与冷也带来了一些新思考。
自贸区的建成并不意味着自由贸易条款在一夕之间全面落实。事实上,一些优惠政策和部分产品的零关税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实施,而有一些产品的关税要到若干年后才能降至零。面对自贸区带来的新机遇时,温州企业也需要全面冷静地分析。
对于已经享受零关税的企业,尽管零关税能提升利润空间,但是否开发一个市场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品牌认知度、市场基础、发展前景等。如何在自贸区关税和政策优惠的基础上做好品牌建设和提升产品竞争力是一个更加重要的课题。
对于更多的企业而言,走进东盟市场,却是规避贸易壁垒、寻找新兴蛋糕的务实之选。借助中国—东盟自贸区零关税的契机,目前,温州的部分鞋企已准备将部分生产线往东南亚转移,印尼、柬埔寨、越南等有一定制鞋基础的地方都是投资的意向地。
不过,面对东盟国家较大的成本落差,温州产业的转移或将是必然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如何将自身的优势保持好,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当前,温州开始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被东盟工业化起步国家所替代,必将推动产业向东盟转移。有关政府部门应多出台鼓励政策通过“走出去”投资开发东盟这个新兴市场,为自身产业的转型升级腾出更多的空间。
|
||
![]() ![]() |